卜居[杜甫詩作]

卜居[杜甫詩作]

《卜居》是唐朝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詩人寓居成都時所作,表達了避俗野居的樂趣。此詩開頭二句點明卜居之地,中間四句寫草堂幽情幽趣,幽居自得,物各閒暇,結尾二句寫草堂遠韻,溪通吳會,正可乘興而下。全詩以“幽”為中心,而幽則體現在水上,故全詩以水為線索,所有景物都和水有關,用字傳神是本詩的一大特點,如“齊”字和“對”字便傳神地寫出了動物閒適的樣子。全詩筆調歡快,表達出一種欣喜之情,但也隱藏著苦澀與無奈。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注釋譯文

注釋

1.卜居:本自《楚辭》名篇《卜居》,字面意思是選擇居住的地方,實際是借用屈原對人生道路的抉擇。

2.浣花溪:在四川成都西郊,一名百花潭,錦江上游一段,杜甫結草堂於溪畔。溪,一作“之”,一作“流”。

3.水西頭:浣花溪由西向東流,水西頭即在溪之上游。

4.主人:指當地的親友,或指劍南節度使裴冕,或是詩人自稱,未詳。

5.為卜:即行卜。為,即施行;卜,選擇。

6.林塘:指樹林池塘,泛指幽居之所。王勃有《林塘懷友》,其《別人四首·其三》:“林塘風月賞,還待故人來。”劉孝綽《侍宴餞庾於陵應詔》:“是日青春獻,林塘多秀色。”

7.幽:僻靜,幽雅。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8.出郭:雙關語,喻作者避難入蜀,遠離了政治漩渦。郭,即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

9.少塵事:沒有俗世打擾。塵事:塵俗之事。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閒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10.更:另外。

11.澄江:清澈的江水,這裡指浣花溪。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澄,清澈靜止。

12.銷:消除。《後漢書·方術傳下·壽光侯》:“此小怪,易銷耳。”

13.客愁:行旅懷鄉的愁思。戴叔倫《暮春感懷》:“杜宇聲聲喚客愁,故國何處此登樓。”

14.齊:一齊。

15.鸂鶒(xī chì):水鳥名,形大於鴛鴦,而多紫色,好並游。俗稱紫鴛鴦。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人》:暝渚藏鸂鶒,幽屏臥鷓鴣。”顧嗣立註:“鸂鶒,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在溪中無毒氣。”

16.對:共,同,合。《魏書·張钂傳》:“遣中書侍郎高閭與钂對為刺史。”

17.沉浮:在水上出沒。語出《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揚舟,載沉載浮。”

18.東行萬里:即向東行駛萬里。

19.堪:能夠、勝任。《尚書·多方》:“惟爾多方,罔堪顧之。”

20.乘興:興會所至,用王子猷典故,下文“山陰”、“小舟”同出於此。《世說新語·任誕》篇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子猷)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安道)!”’

21.須向:需要前往。須:應當;向,前往,去。

22.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杜甫青年時期曾南遊昊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到過會稽(即山陰)。

譯文

在浣花溪水流的上游溪畔,主人選擇有樹林池塘並且景色幽雅之地為我籌建草堂。

他們知道我願在城外少塵俗之事的地方卜居,這個地方另外還有清澈的江水,以銷除我行旅懷鄉的愁思。

我仿佛看到那無數的蜻蜓一齊在天地間飛翔,一對紫鴛鴦同在溪水上出沒。

如果興會所至,這裡能夠東行萬里,須要前往山陰的話,順水搭舟即可到達。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開始卜居成都西郭草堂時所作。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杜甫一家由同谷到達成都,在草堂寺暫時居住了一段時間。在飽經憂患、備嘗困苦、又正當“一歲四行役”之後,詩人在親友的幫助下籌劃在寺旁空地營造草堂,有了安身處所,喜不自禁地創作這首詩,以表達避俗野居的樂趣。

作品鑑賞

賞析

此詩首聯寫出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並透露出選擇在此處營造的原因:浣花溪碧水蜿蜒曲折,繞著草堂潺潺流過,花草樹木鬱鬱蔥蔥,環境幽靜,令人沉醉。在幽靜的地方居住有兩大好處:一是少煩擾,二是洗客愁。這正符合詩人當時的狀態。

頷聯從人的角度詮釋“林塘幽”,實際上是寫出了為什麼要選幽靜的地方的理由,比首聯遞進了一個層次。那裡離城區遠,出了城郭就少了許多凡塵俗事的煩擾,而且那裡還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滌遠客的憂愁。澄清的江水靜靜地流是自然之境;“消客愁”則是情感的流露。

頸聯則從物的角度寫出“林塘幽”之情狀,在這樣的環境裡可以陶冶情操,修養性情。許多蜻蜒點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戲水,成雙結對,時浮時沉,悠閒自在。以動物之動來襯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氣。此情此景,讓詩人頓覺先前漂泊輾轉的疲憊一掃而空,忘卻了俗世喧囂帶給他的煩惱,自然引出尾聯的“乘興”。

尾聯寫詩人的內心想法,在這地方居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從這裡出發可以乘船順長江之流直下,直達山陰。詩人很想東行萬里去山陰,效仿王子猷雪夜駕舟訪戴安道。但詩人可能並非真的要拜訪誰,或許詩人已經厭倦了煩囂的現實生活了,想要去訪道尋仙;或許詩人要訪自己的朋友,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總之,詩人在經歷人生動盪後,憧憬隱居與安逸。

評價

明·王嗣奭《杜臆》:客游者以即次為快,故此詩篇翩躚瀟灑,不但自適,亦且與物俱適。況溪水東行,一瀉萬里,直通吳越,可以乘興而往,山陰易舟作子猷之訪戴,豈非卜居之一快哉?

清·金聖歎《唱經堂第四才子書杜詩解》:“已知”、“更有”,寫出主人選地,先生即次一段情事,所謂暫脫樊籠,其一時飲啄之樂如此。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草堂在西,卻縱言東面澄江之可以銷愁,則水西幽勝言外益見。如此詩法,使人何處捉摸!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公《壯遊》詩云:“鑑湖五月涼。”蓋深羨山陰風景之美。今見浣溪幽勝,仿佛似之,故思乘興東遊,此快意語,非愁嘆語。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黃生曰:結聯暗用孔明,子猷語,融會入妙。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公雖入蜀,而東遊乃其素志,故結聯特緣江寄興。蓋當卜築伊始,而露棲止未定之情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張云:“齊”字、“對”字,寫出物情。

清·盧麰、王溥選輯《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亦是淺率之章。用第四一句引開,下即寫江中所見,二句便復出乘流“東行”一意,章法有開展,便不徑直矣。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